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信息 >> 创业故事 >> 正文
李嘉诚的创业发财史
打印】 【收藏本页
创业者有许多事要干,也有许多事最好不要干。当然,更有许多事绝对绝对别干。

    急功近利的投机冲动

    有一句话说,你对问题的理解有多深,你获得的财富就有多少。很明显,美味书签的成功更证明了这一点。因为,沙克特是从自己个人的身边问题出发,更能够理解问题的关键所在,所以才能在商业上一路受到用户的认可。而如今,大多数的创业者似乎对于所要解决的问题不求甚解,只对于了解发财的套路迫不及待。蒂姆·奥赖利(Tim O'Reilly)称得上是美国IT界呼风唤雨的人物,也是Web2.0的最早倡导者,他发现,在其公司今年举办的新兴技术会议上,有1200人在提交的商业计划书里都写着大同小异的规划:找一间车库用做办公室,把技术外包给印度的公司,从用户那里获取网站内容,然后让用户通过标记来组织内容,最后瞅准时机将公司卖给Yahoo。显然,这些创业者受到Youtube的感召,急功近利地也想要捞上一笔。或许没有哪个行业像互联网一样,释放出如此巨大的能量,成为引领趋势的主力军。互联网行业也由此成为民间资本追逐财富的一块热土。设想一下,如果那么多创业者的计划都变为现实,产生的不过是巨大的Web2.0泡沫,而大多数的人却只能在这样的泡沫中沉沦了。雅虎公司的霍罗威茨直截了当地表达了他的态度:我们不能够买下那么多的公司。

    为了利润而牺牲用户

    从一开始,我们就说到,做用户想要的产品。而在现实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很多创业者最关心的就是寻找到一本万利的商业模式。商业模式并不是不重要,而制造出用户需要的产品远比从中获得利润要困难得多。所以,商业模式的探寻倒可以稍稍地搁置一下,而且,完全可以在产品的2.0版本中有所完善和体现。在一个全新的产品之中,我们要解决的是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就是,一个创业者如何创造带来财富的价值。这里的财富可以理解成这样一个公式:

    所获得的财富值 = 用户对于产品的期待程度×想要使用它的用户数量。

    在这样一种财富预期下,紧接着才是如何把产品变成滚滚而来的真金白银。在赢得财富的博弈中,最后的赢家肯定是那些把客户放在第一位的公司。互联网行业内的翘楚Google,总是先开展研究工作,然后才操心怎么从中获利。对于那些创业者来说,很多人都认为漠视商业模式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而那些不关心客户需求的公司,其实才是更加地不负责,会导致公司的发展后劲不足。

    今年5月份,有记者对Google 的创始人谢尔盖·布尔进行了专访,记者问布尔“什么是互联网业的下一件大事”。这就像想知道鲍伯迪伦的下一张专集是什么一样,记者却要故作深沉地问“音乐的未来是什么”。

    布尔站在那里,神情有些木讷,用带有些许俄罗斯口音的英语说:“我们尝试很多事情。因为无法确认什么是下一阶段最受欢迎的产品,所以我们尝试很多帮用户解决问题的方式。”

    而鲍伯迪伦会这么说,“答案在风中飘”。投资房地产

    创业五年后,“长江”逐渐成为全世界数一数二的大型塑胶花厂。李嘉诚被行内人士冠以“塑胶花大王”的雅号。而李嘉诚租用的那所厂房的业主也趁机把租金大幅度提高,这反而促成了李嘉诚自建物业的决心。

    一九五八年,他投得北角英皇道的地皮,兴建一幢十二层高的工业大厦,留下数层自用,把其余的单位出租。大厦落成后,香港物业价格随即大升。李嘉诚发觉房地产大有可为,于是开始部署把资金投放到地产市常六十年代中期,香港的房地产经历一场狂炒后,一落千丈。李嘉诚独具慧眼,认为土地价格将会有再度回升的一天,决定实行“人弃我缺的策略,用低价大量收购地皮和旧楼,在观塘、柴湾及黄竹坑等地兴建工厂大厦,全部用来出租。不出三年,果然风暴平息,大批当年离港的商家纷纷回流,房产价格随即急涨。李嘉诚趁机将廉价收购来的房产高价抛售获利,并转购具有发展潜力的楼宇及地皮。这次他的策略是只买不卖,全都用来兴建楼宇。七十年代初,他已拥有楼宇面积共达六百三十万平方英尺,出租物业超过三十五万平方英尺,每年单是收租,已达四百万港元。

    一九七一年六月,李嘉诚正式成立了负责地产业务的“长江置业有限公司”。在“长置”成立大会上,他为日后定下的目标,是超越号称香港“地产业王”的“置地”。置地公司由英国商人保罗·遮打,跟当时“怡和洋行”的香港负责人祈士域联手创立,号称全亚洲最大的发展商,也是全港最大的商业机构。一九七二年七月,李嘉诚把“长置”易名为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自任董事长兼总经理。这年十一月,“长实”在香港挂牌,在市面公开发售。

    “长实”在香港准备上市期间,李嘉诚遇到不少障碍。在那困难的时刻,他都得到夫人庄月明的鼓励。庄月明是他的表妹,比他小四岁,两人可说是青梅竹马。庄月明的父亲庄静庵是香港著名的钟表商,拥有老字号中南表行。庄月明从香港大学毕业后,曾到日本明治大学深造。一九六五年事业有成的李嘉诚跟庄月明成婚。

    “长实”在地产业屡出大手笔。先是拿出六千多万元资金购买物业及地皮,并积极兴建高级住宅与商业楼宇。到一九六七年,又动用二亿三千万港元,买入美资集团、希尔顿酒店及凯悦酒店,开创了华资在港吞并外资机构的先河。而李嘉诚历时两年半之久,全面进军“和黄”的整个过程直如“蛇吞大象”,实为香港开埠以来华资收购英资的经典之作。“和黄”是老牌和记洋行及黄埔船坞的合作品。到一九八○年,“长实”终于持有“和黄”超过百分之四十的股票,李嘉诚当上了“和黄”董事会主席。至此,李嘉诚坐上了香港华资地产龙头的位置,“李超人”的绰号不胫而走。树大招风

    二○○○年十月二十五日,欧洲议会发表报告,点名指责以李嘉诚为首的李氏家族生意,在香港市场占有率太高,可能对香港经济造成支配性影响,甚至会出现垄断情况。报告又关注李嘉诚两名儿子在若干的上市及收购事件中,获得有关当局的优惠,而这种不公平的特权,将不利于外国商人在香港投资。报告声称:“这个家族的业务共占香港股票市场资本估值约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当中包括的行业有电话、移动电话、电力、超级市场及地产等等。”

    报告中还提到,二○○○年初,李嘉诚次子李泽楷夺得香港最大电讯公司——“香港电讯”的控制权后,香港不少传媒均关注李氏家族日渐增大的影响力。还有未经公开招标的“数码港”,以及tom.com在创业板上市时获多项豁免条件,这些事件都惹来很多争议。报告更认为,香港有需要引入公平竞争法防止垄断。

    李嘉诚纵横欧亚多年,从未被国际间如此高调抨击,故对欧洲议会的报告,立即作出回应,通过旗下的长实集团发表声明反驳,指出该报告不但计算错误,且指李氏家族影响力巨大的评论更属谬误。“长实”发言人称,李嘉诚名下四间公司市值,只占港股市值一成半,连同次子李泽楷的“电讯盈科”,五间公司占股市总市值也不足一成八。

    香港联交所行政总裁霍广文亦驳斥有关报告,指tom.com在创业板获豁免部分上市条件,当时只是属于弹性安排,非李氏家族享有特权。他更指称,芬兰、加拿大等地也有个别公司在整体上市公司市值中占了颇大比重,不明白为何欧洲议会的报告只提及香港而不提其他地方。港府也强烈否认在“数码港”事件或tom.com上市事件上对李家有任何偏袒。

    至于市场占有率高是否即等于垄断?身兼港府公平竞争委员会成员的浸会大学经济系教授曾满基指出,高市场占有率不代表一定有垄断。垄断是取决于公司的行为,如业内公司实施限制性行为,共同定价或限制供应等。

    正当各界争议不休时,事情只相隔一天,李嘉诚再被欧洲委员会警告,指“和黄国际港口”在一九九九年收购鹿特丹欧洲组合码头时,可能违反欧盟竞争法,并强调如果被裁定属实,有关合并的交易可能要被取消,“和黄”更要面对罚款。据悉,欧委会所持的理由,是这个商业计划未被知会,这宗交易可能违反合并条例。

    欧委会追查一宗未被通知的商业合并计划,这种情况实属罕见。“和黄国际港口”当即发表声明,否认有违反条例。

    欧洲议会如此高调地把李嘉诚点名,引来了很多猜测。香港著名经济学者曾渊沧在《香港经济日报》发表评论文章,认为欧洲议会突然管起香港的经济,这主要是欧洲商人已经开始对李嘉诚的商业王国进军欧洲感到不安,因为不少欧洲商人已经尝过败在李嘉诚手上的滋味。他在文章中指出:“千千万万的欧洲人已经在使用‘和黄’欧洲提供的电讯服务。‘和黄’卖英国的Orange(英国一移动电话通讯公司),获利一千一百亿港元。之后,‘和黄’再卖MMN电讯(德国最大的移动电话商)与沃达丰(全球最大的移动电话公司之一)的部分股权,不但获得近千亿港元的现金,也轰动了整个欧洲。欧洲商人才真正明白一位来自香港的商人李嘉诚,是一个很强的竞争对手。他们开始惧怕李嘉诚,因为他们不是李嘉诚的对手。

    “看李嘉诚从卖Orange开始,每一仗打得多漂亮。不但不断地增加现金收入,也取得了英国3G牌照、意大利3G牌照。当人人出高价抢德国3G牌照,‘和黄’急流勇退。全球电讯股股价急跌后,拥有大量现金的‘和黄’才来买平货,以低价取得德国的3G牌照。这样出色的商业手法,是应该赞扬的,为什么欧洲议会会反过来抨击李嘉诚呢?”

    是非不断,但公道自在人心。在未来的日子里,“李家商业王朝”当然会继续在全世界绵延下去。除了迎接无限的商机外,它还将不可避免地迎接更多国际间的挑战.



出处:新浪博客